分权制衡的思想是美国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石,所以当这一思想也被植根于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时,其分层多元的金融监管体制架构就不难理解了。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给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为了支持防控疫情,防疫债应运而生。

强化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监督。而且,1月份CPI增长率高达5.4%(已是2019年9月以后连续第5个月超过3%),通胀压力增大,也应实行适度收紧银根的举措。在财政资金拨付方面,建立了财税库银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疫情防控拨款绿色通道,按照财政部门疫情防控资金拨付安排,及时展开资金拨付工作。虽然新年伊始遭受疫情冲击,但全国上下全面动员,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在经济金融活动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变量,效率通常按照时间长短计算,争取时间就是争取效率。从新增贷款看,对生产、运输和销售重要医用物资和重要生活物资的骨干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专项再贷款机制向名单内的企业提供了3000亿元的低成本资金,贷款利率在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础上再减100个基点(目前为3.15%),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进行利率贴息50%,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从个人信贷看,对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员、参加疫情防控的人员和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实施了适当倾斜的信贷政策,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
具体举措包括:简化注册制流程,缩短公司发股上市的注册耗时。总体来看,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证经济社会各项预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照往年惯例,春节之前是货币集中投放期,春节之后则是货币集中回笼期。一方面支持与防控疫情相关的医用设备、用品和药品等研制、生产相关的公司发股上市,增强疫情防控的物资供给,提高公共卫生保健能力。
防控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另一方面,支持在复工复产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和在产业关联机制发挥主干效能的公司发股上市,增强他们带动或支持其他企业经营运作正常化的能力。

同时,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的价格波动,积极采取措施,抑制汇价异常变化,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实行风险分类,将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交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推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的完善。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机制,增加电脑、手机等终端载体的业务内容,提高线上业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有着内部的根据也有着外部的条件。2月3日的上证指数收于2746.61点(下跌229.92点),跌幅达到-7.72%,沪深两市3188只股票跌停,两市成交金额4965.08亿元(比上一个交易日减36.73%)。盘活的路径主要包括:放松对复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主干企业)的贷款限制,使他们能够在产业关联基础上向上下游企业放款,增强产业链的合作协同。
同时,金融机构加强了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在非常条件下运用非常举措促使条件回归正常,这本来就是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

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效率不仅与时间相关,也与规模相连。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后仅6天,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就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30条政策。
在这种背景下,出台支持疫情防控的货币金融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成本有所提高、效益有所减少、不良贷款数额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这些损失是能够得到有效补偿的。盘活这笔存款,对解决复工企业的流动性紧张状况至关重要。在防疫、复工复产两手抓的过程中,货币金融政策要继续强化落实支持疫情防控的30条政策举措,同时也要重视以下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实行适度宽松且精准滴灌的货币政策。由此来看,防控疫情的货币金融政策是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这体现了应急性金融政策的长期效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为防控疫情蔓延,各地均采取了以人员居家隔离为主的举措,直接影响了众多实体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正常运作,也必然严重冲击各类金融服务的规模。定期存款是在存期内不可动用的资金。
一些人曾担心,股票市场对各类信息高度敏感,在疫情蔓延的条件下,2月3日开市会出现大跌走势,不仅会使市场投资者发生投资损失,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再添负面压力,因此呼吁延后开市。金融体系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付出某些代价,很难用金融运行规律、市场机制等予以直接裁量。
不论是防疫所需的各类医用物资生产,还是复工后各类企业的采购,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保证货币流动性是保障经济社会生活恢复和步入正常秩序过程中不缺血的关键之举。当前金融支持疫情防控政策的三个特点 中央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的货币金融政策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快速应变。
但2月4日之后,沪深股市连续多日收于阳线,并突破了2900点关口,股市企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增提坏账准备,保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不降低。总体战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打赢防疫总体战须有大局观,一切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由此,金融体系应当服从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加快落实行为监管,弱化机构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对金融活动的全覆盖。金融政策应对突发疫情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中国金融体系而言也是一场大考,当前实施的短期应急的货币金融政策,充分体现了对以下三个重要关系的把握: 第一,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与外部条件的统一。
疫情冲击给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一系列突发的不确定因素,也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实体企业复工复产所需资金主要由银行贷款等提供,为了支持实体经济部门复工复产尽快到位,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各类物资供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增大对实体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包括:简化审贷手续,加大绿色审贷通道的内容和宽度,建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重事重办机制。
此外,还有一个业务规模、市场规模、服务面、营业网络等数量范畴。在当前的特定条件下,尽快稳住经济社会的生活秩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要以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
准许复工企业根据经营运作需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从汇市看,疫情突然暴发,引致海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担忧,由此冲击了人民币汇率。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金融活动有着许多特殊性,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转变理念和方式,以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和维护经济发展为指向,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金融活动提供一个安全空间。加快落实股票发行注册制。但为了维护疫情防控时期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了以往的操作取向,在春节假期后(2月3日)的两天内,通过逆回购操作以利率下调0.1%的价格投放了1.7万亿元的资金,同时,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定向投放资金,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运行多方面所需的资金供给。同时,进一步做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既有效保障防控疫情的资金需求,又有效保障各类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从债市看,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打赢防控疫情战役,经国务院批准并向全国人大备案,2月初,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额度12900亿元。随后,这些货币金融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快速落地,成效明显。
第二,金融体系短期效益与长期效应的统一。到3月10日,防疫债发行规模已达2095亿元。
在积极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同时,积极支持复工企业的公司债券(尤其是防疫债)的发行,扩展发行规模,增加发行品种,延长债券期限,降低发债成本,简化发债程序,同时,放开对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购买公司债券的限制,拓宽公司债券的认购对象范围,增加购债资金的来源。(作者:王国刚,系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进入专题: 金融 疫情防控 经济发展 。